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河,比如中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母亲河,比如郑州的金水河,洛阳的伊洛河。
我的故乡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位于沁河之滨,沁河就是徐堡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我的母校徐堡小学,位于沁河大堤的南侧。学校所在的“遇仙观”,建立于600多年前的元代,是温北地区最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尽管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文物保护并不重视,遇仙观因为年久失修,有些破败。但道观区域红墙森森,楼阁林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众多农家土屋当中,依旧给人一种“鹤立鸡群”之感。特别是到了傍晚时分,前后三座大殿在夕阳映照下,更显得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在我的小学时代,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校园内也看不到“神像、牌位”。因此在晚间自习时,并没有丝毫的恐惧感。传说在后大殿内有一眼“很深很深”的井,深不可测,直接能通到“东海”,倒为这里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我7岁上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就在后大殿东侧的一所配房内。几排木板,架在砖墩上,成了我们的“课桌”,各自从家中带了小凳子,就是我们的“座位”。学习环境很简陋,但以“民办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却很年轻,充满激情。如今回忆那时的学习生活,感觉还是很充实、很快乐的。
当然,我少年时代的许多欢乐是由沁河“给”的。
沁河,古称“洎水”,是黄河主要支流之一。此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太岳山中,向南经安泽、沁水等县,穿越太行山,经河南省的济源、沁阳至温县,随后在武陟县汇入黄河。沁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
沁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沁河流域的两省10县(市)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我国古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发源于沁河流域。
当然,年少之时的我,对于沁河历史所知甚少,也未曾听老师介绍过。但是,沁河岸边、沁河滩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却是“快乐的天堂”。
上世纪70年代,沁河滩上有村里的果园,面积有数百亩之多。春风吹来,那些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等,次第开放。就像一幅幅飘在天边的织锦,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河水日显干涸,河滩上到处是沙丘、小湖,和细细的水流。有许多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们捉了这些鱼儿,小若麦粒,大如拇指,糊上泥巴,在火上烤熟,聊以解馋。
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未曾开窍”农家少年,对于沁河之美景“置若罔闻”。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秋天,各种“果子”成熟之时,桃之艳色、杏之娇羞、梨之文静,苹之招摇,“美色”当前,心驰神往。不过,偶然能够尝尝,多数情况下只能远远地“欣赏”。
通常在我们眼中,这沁河是“挺温柔”的,在午后的阳光下,缓缓流淌,波光粼粼。尤其是到了“干旱”时节,河水断流,河滩上有许多“湖泊”,正是我们洗澡、捉鱼的好时候。或者在沙滩上,用胶泥捏成自己的“士兵”,用沙子建起自己的“城堡”,其乐融融。
每年到了七、八月份,洪涝季节,这沁河就会变得“十分凶悍”。记得有一年,秋雨连绵,河水暴涨。站在大堤之上,只见波涛滚滚而来,河面上漂浮着许多的豆棵、小树,还有门板等杂物。此时,村里的青壮年都被动员“上大堤”,抗洪防汛。当然也有些人不管这些,他们会“乐呵呵”地在河流中打捞到一些树木、旧门板,发点“小财”。
在我的记忆当中,沁河的“表情”总是丰富多变的。但是,那种厚重、淳朴、童真、馨香的味道却是永恒的。
如今,像许多人一样,为了生存和发展,我早已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生活。不过,每当“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时,我总会回到沁河之滨,冷静头脑,宁神静心。每当“遭遇挫折、步履艰辛”之时,我会坐在沁河大堤之上,听听涛声,看看麦浪,以积蓄新的力量!(《河南思客》201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