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秋日的下午,我正在皮肤科坐门诊,一位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了我的诊室。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谢瑞阶先生。
在以后的日子,我曾多次去谢老家拜访,在为他看病的同时,我也向他请教一些有关书画方面的问题。慢慢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而我对他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谢老于1902年出生于我省巩义市焦湾村,几乎是世纪的同龄人。他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在河南从事文艺活动,主办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并任校长。1961年调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多年担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谢老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他在以黄河为主题的山水画方面,高蹈独步,不同凡响;所作章草,古朴圆润,亦为书法界所推崇。1978年,他以黄河壶口瀑布、龙门雄姿、中流砥柱和中原大地为题材,创作出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大河上下,浩浩长春》。这幅画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和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画面上,惊涛拍岸,巨浪翻滚,泡沫四溅,奇异多姿,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桀骜不驯的性格。而激流浪涛与岩石搏击的场面则更体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后来,这幅画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南接待厅,受到了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被称做“社会主义时代山水画的里程碑”。
记得谢老曾谈起与黄河结缘的事情。谢老说,他年轻时,曾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了解到在很久以前,中原地区曾为大海,以后因黄河水的冲击,才逐渐形成了中原一带的黄土平原。我们的先人逐步由打猎、采食植物种子,到以种植、养殖为生,发展了农业及畜牧业。由结绳记事,到甲骨文,逐渐形成中原文化及中华文明。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害河”。后来,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的伟大功绩,就开始研究黄河,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并创作了一系列歌颂黄河的绘画作品。于是,他也就成了人们眼中独树一帜的“黄河画家”。
后来,因眼神不好,谢老已不再作画,但他每天的生活还是十分充实的。
他每天早上6时起床,在院子里慢跑30分钟,回来休息一会儿。早饭后,有时看一些佛教方面的书籍,有时还要接待一些老学生、老朋友。他一般在午饭后休息两个小时,下午或去开党员生活会,或被一些大中院校邀请去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育青年。每天晚上8时半,他总要在床上打坐30分钟,然后入睡。另外,每晚的“新闻联播”是他必看的节目。谢老早年因眼病致左目失明,右眼视力也明显下降,报纸已不能读,因此看“新闻联播”是他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途径。1997年7月,老人得悉香港回归的消息,特作诗一首:“喜闻香港完璧还,乐见大道眼界宽,弹指岁月成过去,事在人为看今天”,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谢老曾对我说,这几年我实际上已成了他的“医药顾问”,他很高兴。我说,能做他的“医学顾问”,我感到很荣幸。我与谢老相识相知,6年有余。几乎每个月,我都要到他那里去看看。听他讲话,或与他聊天,已成了我的一种精神需要。他渊博的学识,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对我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助益。
2000年10月,谢老不幸去世,我心里感到十分悲伤。因为我所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个相交甚笃的良师益友,而且是一处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他终于没有成为大家所希望的“百岁老人”,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但是,人生百年,能取得谢老那样的成就,那样的辉煌,也就很不容易。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风风雨雨又过18年。正像谢老当年所期望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而我的人生境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当我想起谢老,想起和他相处的那些点点滴滴,我的内心仍然感觉到温暖,感到宁静。
世间风云变幻,道路曲折漫长。在茫茫人海当中,能够跨越一个“甲子”的时空,与谢老相遇相识相知,这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觉得,与谢老相处的日子,相处的经历,对我来讲,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值得我永远纪念,值得我万分珍惜!
原载《河南思客》2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