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郑州皮肤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康乐园 >> 百味人生 >> 新闻内容
  • 散文:漫步永昭陵
  • 供稿:长安君    发布日期:2022/8/14    选择字号:
  •    

       连日来,中原地区阴雨绵绵,气候潮热,令人心生郁闷。好不容易觅得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与几位同道相约,前往巩义市的永昭陵参观游览。

      初次听到“永昭陵”这个名号,内心并无多少波澜。巩义有北宋王朝的七帝八陵,名曰“宋陵”,这是早已知晓的。至于这个居于闹市区的永昭陵,是怎样一个角色,以前却未曾听说过。

      不过,在当地朋友提到这是宋仁宗赵祯的寝陵时,我的好奇心瞬间就被点燃。因为近期对赵祯这个人有了一些新看法,认为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颇有政绩的皇帝。

      许多人都曾看过京剧《铡美案》。大家对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的陈世美痛恨至极,同时对不畏强权、怒铡“负心汉”的包拯敬爱有加。可是你知道吗?戏中那个令人讨厌的老太后就是赵祯的母亲,公主就是赵祯的妹妹。只是这部戏中,赵祯这个皇帝却成了“路人甲”,并无几人能记得他。

      或许,你还曾读过古典小说《三侠五义》,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中那个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太子就是赵祯,也就是后来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

      堂堂皇帝,倒被当成吃瓜群众,贵为太子,却沦为众人的笑柄。特别是在大义凛然、铁骨铮铮的包拯面前,他更是显得无足轻重、微不足道。

      年齿渐长,重读历史,发现对于赵祯,大家有许多误解。

      众所周知,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文化较为繁荣的朝代,也曾经历一个忍辱含垢、至黑至暗的时期。

      不过,仁宗时代却是北宋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光时段。仁宗时代文化兴盛,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更为可贵的是当时群星璀璨,英才辈出。

      “唐宋八大家”就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等6人生活在仁宗时代。还有包拯、寇准、范仲淹、司马光、富弼、韩琦等名垂青史的文臣武将,也都出自这个时期。

      事实证明,赵祯虽然不是一个大英雄、大才子,但他却是一个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好君主。

      临近正午,一行4人来到巩义市杜甫路中段。只见路北一处开阔地带,两座楼宇碧瓦朱檐,雕梁画栋,巍然屹立。听当地朋友介绍,这两座建筑名为“鹊台”。

      高耸的鹊台左右对称,组成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鹊门。

    鹊门两侧各有一块铭牌。西侧有显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陵”的字样,东侧则为“永昭陵”的标识。据介绍,仁宗皇帝的寝陵永昭陵,与其继任者英宗的永厚陵,一起构成今日巩义市的“宋陵公园”,成为当地市民健身强体、休闲娱乐的场所。

      沿着青砖铺就的台阶顺次而下,前方亦有两座红墙灰瓦、美轮美奂的建筑,名曰“乳台”。两座乳台构成了进入陵区的第二道门,称之为“乳门”。

      眼前一条宽阔平坦的甬道,被称为“神道”。道路两侧芳草萋萋,生机盎然,修剪整齐的冬青树排列成行,郁郁葱葱。最外侧则有许多松树、柏树,枝叶交错,高大挺秀。

      在这冬青和松柏之间,有10多尊石雕傲然挺立。包括大象、猛虎、绵羊、朱雀等动物,还有数位文官、武士等,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且看那石虎金刚怒目,威风凛凛;那石羊面目清秀,宁静安详;那文官手捧贡品,身披大袍,则显得温文儒雅,谦恭友善。

      神道两侧,各有一尊高达3米的石像,生有马首、禽身、鹰爪、凤尾的瑞禽,正在腾云驾雾,自由翱翔,真可谓将飞时,电闪雷鸣,振翅处,风云激荡。

      这些灵兽瑞禽、文官武士,虽阅尽人间风雨、历经千年沧桑,却依旧不改昔日大气从容、雍容典雅的风采。

      南神门作为进入皇陵宫城的正门,看起来庄重肃穆,壁垒森严。大门两侧各有一尊巨大的石狮,造型威猛、雄健、豪迈,还有一种颇为难得的亲切感。

      在我国宋代,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歌赋,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在石雕、木刻等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准。即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这些自诩不凡的后人也未必能够超越。

      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宫城并未开放。据说是因为文物修缮、保护而暂时闭门谢客。

      冷峻的大门、高高的红墙“残酷”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却难以阻挡那种强烈的好奇心。深感扫兴、又不甘心的我,透过西侧开放的角门,向内窥探,除了几棵松树,比肩而立,婆娑葳蕤,再无其他有用讯息。

      据资料介绍,永昭陵占地约500亩,主要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宫三部分组成。陵区规模庞大,各类建筑气势恢宏,内存文物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资料显示,赵祯并非英明神武、才华出众之君主,但是他性情仁厚,不事奢华,且能严以律己,获得“仁宗”称号也是当之无愧。有两个小故事,可以反映赵祯的为人和性情。

      一天深夜,处理完繁琐政务之后,作为皇帝的赵祯又累又困,饥肠辘辘,很想喝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汤,暖暖身子解解乏。但是后来,他却克制住了自己,并未向厨房宫人提出要求。

      第二天,皇后得知此事后,就规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随时吩咐就好,何必委屈自己,致龙体受亏?”赵祯答曰:“宫中随便索取,在外就会被视作惯例。昨夜如吩咐吃羊肉,厨下此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将会有数百只生灵丧命。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短短一句话,足见赵祯性情之仁厚,为人之良善。

      包拯是著名清官,深受百姓拥戴。但是,若无大老板赵祯的胸襟开阔,宽厚仁慈,或许就没有包黑子“刚正不阿”的清誉。史书记载,有一天在朝堂上,赵祯为讨宠妃张氏欢喜,打算给其伯父加官进爵。御史中丞包拯闻听此事,十分不满,表示坚决反对。

      当时包拯慷慨陈词,犯颜直谏,甚至唾沫也飞溅到赵祯的脸上。而身为皇上的赵祯并未发火,只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位铁面无私的大臣。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赵祯“皇上肚里能乘船”,颇具容人之雅量。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也算是难能可贵啦。

      

    宫城北侧一处林荫道上,站立一位60多岁的女性。只见她满脸皱纹,面色黧黑,其貌不扬。穿着一件灰扑扑、松垮垮的绿色外套,似乎也不大合身。

    此时,她昂首挺胸,正全神贯注吹奏着葫芦丝。她演奏的是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倒是有几分清新,几分悠扬。同时也体现出了十分地自信、充实和满足。

      在陵区,苍松、翠柏连绵不断,如云似烟,其间穿插种植的栾树、梧桐、女贞等,也是枝繁叶茂,清新怡人。不倦的蝉鸣铺天盖地,充斥于耳,间断传来喜鹊、灰鹭等鸟儿欢快的鸣叫,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偶尔,从陵区深处传来阵阵悦耳的(手风)琴声,则透露出一种时尚、温馨、浪漫的情调。

      漫步永昭陵,深深感受到,这里的建筑是那样华美,文脉是那样厚重,风景那样清幽,这里的百姓是那样富足、淡定、安详。

      我寻思,这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