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郑州皮肤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榜 >> 新闻内容
  • 皮科名老之二:张褒佳
  • 供稿:    发布日期:2013/11/5    选择字号:
  •      

        2010512日,82岁的张褒佳又来到他奉献了半个多世纪的郑州市中心医院,俯下身子,细心地为患有皮肌病的8岁女孩冬冬诊断治疗。

      他慈祥地摸一摸冬冬面颊上的红斑,抠一抠手指间的鳞屑性丘疹,温和地对小冬冬说:别害怕,爷爷有办法给你治好,送你一个健康漂亮的脸蛋。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位老专家此时病得比眼前的病人还要重。他心脏早搏,因患鼻息肉而严重影响呼吸,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时过半月,冬冬痊愈,出院时捧着亲手折叠的千纸鹤,蹦着跳着要送给她的张爷爷,当得知张爷爷在530日因病去世时,她一下子瘫在了妈妈怀里。

      这就是一生都痴爱病人的张褒佳。有人说他简单,简单得连生平都不用分段写。从医55年,一辈子在一个单位,一辈子仅一个大夫“头衔”,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对得起病人。

      有人说他平凡,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平凡得如同扎根在医院里的那棵白果树。

      伴着流淌的泪水,张褒佳辞世的消息在所有牵挂他的人群中传递。蓦然回首,痛彻心扉。

                        

                       “自己的生命有多重要,病人的生命就有多重要”

      天生免疫力差的张褒佳,小小年纪就被病魔撞了几次腰。他上小学患过“黑热病”,上中学患过结核病,大学里得过胃萎缩,被好心的大夫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在他年轻的心目中,医生职业就是那么神圣。

      读大学他选择了学医,考取西北医学院,从医时他选择了皮肤科,母亲嘱托他:自己的生命有多重要,病人的生命就有多重要。

      大学毕业,张褒佳到新建的河南省纺织管理局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前身)报到,院领导指给他一间门诊,告诉他这就是皮肤科: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间屋子。

      张褒佳带着梦想,和参加工作的同事一起在医院里栽下了一排白果树,让它们见证“白衣战士”怎样实践人生诺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皮肤病防治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几乎一片空白,医院医疗条件又特别简陋。可是,母亲的嘱托一直在激励他,并在他心里生根,升华到一种自觉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人生动力,激发他尽百分之二百努力救治病人的冲动。

      俗话说“大夫不治癣,治癣丢了脸”,意思是皮肤病难治,皮肤科医生难当。因为同一种皮肤病会有不同表现,很多病还有同一种表现,光是确诊就经常令医生头痛。

      皮肤病病灶,怪味难闻,有的还极具传染性。然而,张褒佳却不惧风险,为了准确把握病症,高度近视的张褒佳常常戴着1200度的近视镜,把自己的脸几乎贴在病人的身上,细心观察,并且还用手去抠一抠病灶,闻一闻气味,以便诊断更加准确,“量身定做”诊疗方案。

      医生百分之一的疏忽,就意味着患者百分之百的痛苦。张褒佳深知生命珍贵,责重如山。因此,在接触患者病痛中,他不敢有半点侥幸、麻痹,树立“关爱生命、患者至上”的理念,把严谨作为“第一准则”,把应诊作为经受患者的一次“检验”,把每一病例作为一张“人品答卷”,对待任何病人从无厌烦之心、敷衍之态,更无轻慢之举。诊断过后,病人起身,他总是主动搀扶,送出门诊室。药物如何服用,要注意什么,他还再三交代。就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他坚持了一辈子。

      在张褒佳的心中,病人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给病人换药面对的是糟烂了的皮肤病灶,稍微碰到病灶就会给病人造成难忍的疼痛。因此,给病人换药时他特别小心,一换就是2个小时,药味熏人,又脏又累,作为知名专家本可以让下属给病人换药,可是,张主任依然坚持亲自给病人换药。

      张褒佳在省内享有很高声誉,患者来自省内及周边省份,曾经出现慕张主任之名来就诊的患者一号难求的情形。

      专家门诊病号多,他常常加班到下午1点多,直到把病号看完。无论多忙,他从不“敷衍”病人,而是把时间交给病人,让患者把病史叙述清楚。因下班不能按时,饮食不正常,张主任的胃疼时常发作,病人经常见他用手抱着腹部坚持应诊。

      张主任的名气大,却无丝毫专家的架子。慕名而来的患者凌晨四五点就来排队挂号,他总是提前上班一个小时去应诊,对待病人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时间,一视同仁。他从不脱离临床实践,70多岁时还坚持每周参加一次门诊和查一次病房。

      外地来的病人没赶上挂号,往往在下班时间追到张主任家里去看病,即使张主任退休在家,也有不少病人找到家门,他从来不嫌弃、不收任何费用。常常是刚端上饭碗又放下,给病人诊断过后再接着吃。家人劝他,他说:苦自己不能苦病人,病人不是也连饭都还没吃呢!

      与病人为伴,与病人为善,与病人和谐相处。张褒佳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得每一个病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

                          “对患者爱得有多深,医术水平就会有多高”

      在广州打工的26岁女青年周怡身患红斑狼疮病,多家医院都因风险太大不肯收治,让家属回家为患者准备后事。家人把她送到郑州市中心医院时,周怡高烧不退、奄奄一息。张褒佳说:风险的确太大,但不能就这样放弃,不能让信任我们的百姓失望!

      他迅速组织专家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精心配制用药,每天坚持给病人换药,在病房一守就是七天七夜。病人得救了,可情绪波动又导致病情不稳。为避免造成恶性循环,张褒佳耐心开导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恰逢周怡生日,张主任特意买来蛋糕和一束康乃馨,组织医护人员为她祝福。他还把家人给自己用来补养身体的麦乳精给周怡吃,并写给她一段激励的话: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一月过后,坚强的周怡康复出院。如今,周怡已结婚生子,健康幸福。8年来,周怡一直和她的救命恩人张褒佳保持联系,年年都在自己生日那天或登门看望,或电话祝福,去年还给张主任寄来了她的“全家福”。

                         “对患者爱得有多深,医术水平就会有多高。”

    在张褒佳一生都离不开的一个小本子里,有这么一句眉批。就在张褒佳临终前,他兜里还装着个小本本,那是他平日用来记录工作的“日志本”。

      从医55年,张褒佳共记录了20多本日志,记载的是几千例经过他精心救治的病人、病情和用药。

      随便翻翻,令人震撼。小小本子,那是他提高医疗技术的“掌中宝”,是他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一生中最大的医疗“成果”。

      他常教育身边学生,医生有三个老师,一是学校老师,二是书本,再者是病人,而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应诊当怀感恩之心,不要让期待你的患者期待太久,不要让信任你的人失望,要俯下身子,寻找法子,主动走进病人的心坎里。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张褒佳就利用节假日,身背药箱,带上他的小本本,走进企业,深入到纺织工人的宿舍里,调查分析纺织行业漆性皮炎的发病情况,有见地地提出了漆性皮炎的两种发病机理,并制定了预防措施,纺织工人把他当作贴心的自家兄弟。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褒佳作为河南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选定的头癣防治指导组成员,深入周口地区4个县,历时一年多,不惜千山万水,不惜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走村串户,在百姓的炕头上,在他的小本本上写下了头癣防治的经典妙方。1982年他参加领导河南省皮肤病普查组工作,对商水县10万自然人口进行皮肤病普查,积累的宝贵经验作为成果论文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

      在穷乡僻壤,在患者家里,因贫致病而常年忍受身心折磨的患者,时刻揪着张褒佳的心:一定要为老百姓研制出不但能治好病而且还少花钱的方子。

      为研制妙方,张褒佳钻进实验室一待就是20天,他把新配制的中药用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张褒佳本学西医,自己进修学习中医理论,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个性化治疗手段,科学有效,标本兼治,使病人用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效果。

      他治学严谨,创建真菌室,开展浅部真菌病研究;自制黑光治疗仪,开展皮肤病物理治疗。

      他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应用硬脊膜外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显著疗效,这项成果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开发的FDC液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等疾病,以及治疗白癜风的“蒺藜防白丸”,至今仍是医院皮肤科独具特色的制剂。

      对于这一点,老病人张全龙感触多多:张褒佳主任处处替患者思量,总是一边想办法把病治好,一边还要想着尽量少花钱。有一次,自己拿药花的钱还没有路费高。

      那天下午刚下班,几个人慌慌张张抬来一病人,求治于张主任。患者入院时已发热10多天,全身皮肤潮红,经他确诊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住院期间,患者几度昏迷,高烧40摄氏度持续不退,生命危在旦夕。张主任率领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全力抢救,患者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患者家属提出放弃治疗。放弃治疗,就意味着放弃生命!13岁的花季少女,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张褒佳说:“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一定要帮她”。在他的倡议下,医院开展了以“挽救生命”为主题的爱心义捐活动,全院职工纷纷慷慨捐助,使患者得以继续住院治疗,病情不断好转。出院那天,患者父亲紧紧拉住张主任的手:大夫,是你救了闺女的命啊!不知怎么报答你,就让俺给你磕个头吧!张主任急忙拉住他:孩子能健康地回家,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

      张褒佳以博大爱心和精湛医术曾把多少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已无法一一数清,留在许多人记忆中的是他那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小科室要建成大舞台”

      告别张褒佳,来自四面八方的30多位青年医学专家,在他的灵前长跪不起。他们皆为张褒佳的学生。

      倪文琼是医院皮肤科的一名女干将,是张褒佳培养出来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皮肤科上班的第一天,她见一位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一夜之间剥脱的皮肤足足扫了一手捧,顿时冒出一身冷汗。是张褒佳手把手教她学习新技术,放手让她这样的青年医生唱主角。“我们要是学会了,不怕抢你的饭碗?”后来,倪文琼私下跟张褒佳开玩笑,他哈哈一笑:“啥时候你们人人都是单项冠军,我就最开心最快乐。”。

      如何振兴皮肤学科,怎样把医院皮肤科这一“小科室”建设成为民的“大舞台”,曾是张褒佳最放不下的一件事。张褒佳认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只有一个张褒佳不行,要培养出几十个上百个张褒佳,才能把皮肤专科做好做大。

      张褒佳加强对青年医生的培养,结合每个医护人员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并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如今医院皮肤科的中坚力量,都深受张褒佳的熏陶和教诲,受益终生。

      他曾经多次举办皮肤病学习班,并参与撰写科普书籍《皮肤病患者之友》,亲自为基层医生和患者普及皮肤病知识。他在任郑州市医学会主任委员期间,创立皮肤疑难病讨论会诊模式。每月一次,从未间断,坚持了15年,为皮肤科医生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医生有两座高峰,一是技术高峰,一是医德高峰,而技高只是个匠人,真正的大家是内有人格,外有风格。

      就在张褒佳退休前,一位企业经理曾“三顾茅庐”,重金求购他精心研制的40多个治疗皮肤病验方专利,或作为股份一起发展。张褒佳每次回绝都是同一句话:我是组织培养的,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要把它留给成就我事业的医院!这位老板并不怨他,得知张褒佳去世,还特意送给老主任一个大大的花篮。

      张褒佳把医德始终放在第一位,一生清廉,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为人谦和。更令人们敬重的是,他对家人有着无尽的爱。

      老伴昌桂菊,是和他携手到医院奋斗的战友,在检验科工作。老伴退休后身患糖尿病,生活更离不开老张的照料,可她深知老头子一天也离不开病人,一直支持他返聘坚持工作。张褒佳无论再忙,下班回家都要尽可能多陪陪老伴,被老伴笑称为“勤务兵”,他却说:不爱自己亲人的医生更谈不上爱自己的病人。

      在中医科工作的女儿张琳,最难忘的是父亲教子有方。张褒佳的儿子是中原知名的皮肤科专家,孙女是协和医院皮肤科研究院博士生。张褒佳病倒,术后专门交代家人不要把他病倒的消息告诉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孙女。当孙女赶回郑州要把顺利通过答辩的喜讯告诉爷爷时,爷爷已再也听不见了。

      最后的张褒佳,依然给后人传递着奋进和执著。在张褒佳走后的“头七”里,女儿张琳依然习惯天天坚持给老人整理书房,那是他经常学习和在家为找上门来的患者看病的地方。一次次整理,可一日日总是不见有人动过。她给父亲擦书桌,一边擦一边吟咏着台板下面压着的那句老人一生的座右铭: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

      (原文:永不凋谢的白果树《河南商报》)

    http://news.163.com/10/0629/06/6AATML0F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