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1.诊断标准
1)好发部位:皮损发生于身体一侧,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以胸背、腰腹、颜面、颈部、为多见。
2) 皮损特点:多为绿豆大小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呈带状,皮损严重者可有血疱及坏疽性损害。
3)神经痛是本病特征之一,自觉疼痛明显,中老年人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烈刺痛或皮损消退后遗神经痛,持续数月或更久。
2.辩证标准
1)肝经郁热: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或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轻,纳差,或便溏,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遇阴雨天或夜晚加重,夜寐不安,舌质暗紫,苔白,脉弦细或涩。
二 、西医诊断标准
1.簇集成群水疱,延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2.在明显的神经痛,伴局布淋巴结肿大。
3.中间皮肤正常。?
4.很少复发。
【诊断流程】
具有典型皮损及体征即可确诊。
【治疗】
一、辩证论治
1.肝经郁热 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或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5~10g 黄芩10~12g 金银花20~30g 大青叶20~30
板兰根20~30g 赤勺10~15g 车前草10~20g 元胡10~15g
2.脾虚湿蕴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轻,纳差,或便溏,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0~12g 白术10~15g 生玉米20~30g 白扁豆20~30g
马齿苋20~30g 白花蛇舌草20~30g 茯苓10~20g
3.气滞血瘀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遇阴雨天或夜晚加重,夜寐不安,舌质暗紫,苔白,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15g 赤芍15~30g 桃仁10~15g 红花10~12g
丹参20~30g 元胡10~15g 郁金10~15g
二、中成药
1.炎琥宁针0.4g或穿琥宁针0.4g+5%G-S250ml静脉点滴,日一次。
2.血栓通针350mg或血塞通针0.4+5%GS250ml静脉点滴,日一次。
3.丹参注射液20ml+5%GS250ml静脉点滴。
4.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每日2次;
5.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
6.龙血竭胶囊4~5粒,每日三次;
7.丹参片3片,每日三次;
8.当归片3片,每日三次。
三、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在疼痛明显的部位或疱疹附近用消毒后的7号针头刺入皮下2~3cm然后拔罐,每次3~5罐不等,以出血为度,能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
2)马齿苋60g捣碎加冰片3g外敷患处。新癀片适量片加水调敷患处。六神丸30粒捣碎加水适量调敷患处。
3)对于红斑水疱较大者,可用无菌一次性注射器抽液,然后在疱面上外敷以上三种药物其中一种。
2. 针灸疗法
4)体针:取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针刺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局部皮损围刺加红外线治疗。
5)耳针:取肝区,神门每日一次,直到疼痛消失为止。
6)穴位神经根封闭:用激素加利多卡因针神经根封闭。
四、西医治疗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注射液一次量5~10mg加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一小时滴入,
每八小时一次,连续七天。泛昔洛韦每次250mg,每日三次,连服七天。聚肌胞每次4mg,肌注,隔日一次。干扰素100万单位,肌肉注射,三天一次。
2.类固醇皮质激素:在病变早期(3~5天以内)口服泼尼松对减轻炎症及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一定效果。最初剂量为30~40mg/日,隔日递减,10~12天内撤尽。
3.止痛药物:对于疼痛剧烈者可肌肉注射盐酸曲马多针,每次100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重复不佳者,可肌肉注射强痛定针,每次50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静脉给药:可给予穿心莲针、复方甘草酸苷针或胸腺肽针、血栓通针或舒血宁针静点。